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五四时期文学翻译风尚的转变:以新文化人与林(3)

来源:体育风尚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0-05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林纾的辩解主要是关于文言文与孔孟之道的存留,他的《荆生》和《妖梦》影射新文化人“去孔子灭伦常”。他致信蔡元培反对“尽废古书”,唯一提到翻

林纾的辩解主要是关于文言文与孔孟之道的存留,他的《荆生》和《妖梦》影射新文化人“去孔子灭伦常”。他致信蔡元培反对“尽废古书”,唯一提到翻译的地方是“弟不解西文,积十九年之笔述,成译著一百二十三种,都一千二百万言,实未见中有违忤五常之语,何时贤乃有此叛亲灭伦之论,此其得诸西人乎?”[1]140。既然不解西文,自然也无法辩解,自己也不清楚对方所指的“谬误”是真是假。《论古文白话之消长》一文仍然是高度评价古文的作用,认为“即谓古文者白话之根抵。无古文安有白话!”[2]80尽管如此,他也无可奈何地承认古文的没落。林纾并未为自己的译文作出任何辩解,那句“不解西文”更给人以译文不忠实的口实,因而舆论也就一边倒地偏向了新文化人。

(三)与潮流的逆向

清末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倡白话文。黄遵宪、梁启超等致力于新文体的推行,主张言文一致,推行“农工商贾妇女幼稚”都能使用的文字,《无锡白话报》主编裘廷梁明确提出“崇白话而废文言”。有许多报刊都刊登白话作品,另有白话刊物《海上奇书》等[10]。白话文兴起并被广泛使用是大势所趋,文言的没落也正如林纾所言,“此古文一道已属烟消烬灭之秋,何必再用革除之力”[2]80。古文已经开始衰落,即便没有五四人的革除之力,也会逐渐衰微。林纾反对的就是新文化人的“助力”,反对对文言“落井下石”。

林纾认为古文的衰落是曲高和寡所致,嘲笑白话家“不知韩”“然今日斥白话家为不通,而白话家决不之服,明知口众我寡,不必再辩”[2]80。虽然蔡元培指出许多白话家的古文深厚,但就绝对数量来说,年轻学生、普通民众更青睐的应该是白话。这一点可想而知,除非原本就古文深厚和对古文有特殊喜好的人,谁会吃力地的去维护和使用深奥难解的古文?就如今天,虽然人尽皆知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,也会为“古文奇才”慨叹,但若有人提议将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,反对的声势可想而知。林纾偏偏就是那个逆潮而动者。

由于以上原因,林纾的劣势很快显现出来,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倾向于新文化人,林纾无心再辩,寄希望于“悠悠百年”后的“能辩之者”“正其非”。林纾也因而成为文学翻译的反面典型。

四、翻译风尚的转变

以对林纾的批判为转折点,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风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:

(一)直译成为主要的翻译方法

1921年,茅盾在其《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》一文中指出:“翻译文学之应直译,在今日已没有讨论之必要。”[11]直译在20世纪20年代的绝对优势地位似乎已不容置疑。

直译在当时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,并没有任何具体的界定,但从当时学者们在不同著述中的论述可知,他们心目中的直译主要涉及字词和句法。在强调直译的同时,译者们同时认为要让读者能看的懂,“我们以为直译的东西看起来较为吃力,或者有之,却决不会看不懂。看不懂的译文是‘死译’的文字,不是直译的”[12]。五四译者们试图将“直译”与通顺可读统一起来,但这在实践上具有相当复杂性。如前文所述,译者当时所讨论的直译以字词、句法为中心,这与语体文欧化的目的相一致。欧化的语体文与本族语言的语法、句式有一定的距离,其通顺性与可读性相对减弱,读者的接受也会存在困难。直译与通顺,在实践上还存在很大裂痕。

虽然直译在五四时期成为一种主要的翻译方法,但这与意译的存在并不矛盾。茅盾就曾提到,“但直译的时候,常常因为中西文字不同的缘故,发生最大的困难,就是原作的‘形貌’与‘神韵’不能同时保留。……就我私下个判断,觉得与其失‘神韵’而留‘形貌’,还不如在‘形貌’上有些差异而保留了‘神韵’”[12]。言下之意,当直译既能保留形貌又能体现神韵时,直译是首选的翻译方法;当形貌与神韵发生冲突,则进行意译取神韵而弃形貌。他的这一论述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。

(二)欧化语体文成为主要的翻译语言

语体文指的就是白话文。语体文欧化的讨论与直译方法的盛行互为因果。五四时期坚持直译的翻译方法,使得欧化语体文成为当时主要的翻译语言。胡适说:“只有欧化的白话方才能够应付新时代的需要。欧化的白话文就是充分吸收西洋语言的细密的结构,使我们的文字能够传达复杂的思想、曲折的理论。”[13]24 关于语体文欧化的讨论,集中反映了几个方面的问题:其一、语体文欧化的原因是中国既有文字的表达力不够,叙述与描述常常力不从心,不能满足新时期文学进化的需求;其二、语体文欧化具体指“文法”的欧化;其三、语体文欧化的限度是一般人能够读的懂,不能令人不知所云;其四、语体文欧化的途径就是直译西洋句子的文法、句调。

文章来源:《体育风尚》 网址: http://www.tyfszz.cn/qikandaodu/2020/1005/586.html



上一篇: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课堂实效性的提升路径研究<
下一篇:嚼食『考特』的全球风尚

体育风尚投稿 | 体育风尚编辑部| 体育风尚版面费 | 体育风尚论文发表 | 体育风尚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体育风尚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